|
日本废止中医(汉方医)的核心原因是明治维新期间政府推行的全盘西化政策,旨在通过医学现代化实现国家崛起,直接动因包括解剖学发现中医理论错误、西医在战争中展现实效性,以及“脱亚入欧”思潮的推动,这一过程历时30余年(1874-1906年)。
日本中医(汉方医)自唐代传入后长期主导医疗体系,但18世纪起西方医学(兰方医)的传入埋下变革种子。
1771年,杉田玄白团队通过解剖发现人体结构与中医典籍(如《黄帝内经》)描述的“六叶两耳”等理论严重不符,证实中医解剖学“虚妄”,而荷兰医书《解体新书》的记载更准确,引发医学界对汉医的信任危机。
戊辰战争期间,西医的外科手术和消毒技术显著降低日军伤亡率,降幅达50%,而传统中医对枪伤感染束手无策,迫使日本政府转向西医。
明治政府1868年起将医学改革纳入国家现代化战略,核心是“脱亚入欧”思潮下的全盘西化。
1874年颁布《医制》,规定医生必须通过西医考试;1883年彻底废除汉医执业资格,关闭官设汉医学校,并实施医师考试制度(西洋七科考试),阻断汉医传承途径。
建立西医学校如顺天堂医院,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,并推广疫苗接种如牛痘法和公共卫生技术,至1906年基本完成中医废止。
19世纪细菌学、疫苗和化学制药的突破使西医在传染病防治如梅毒、天花上远超中医,日本通过西医推广在20世纪初基本消灭天花,而中医的“胎毒”理论被证伪。
明治维新后“脱亚入欧”成为日本国策,日本社会对西方文明的崇尚削弱了对汉文化的依赖,医学领域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关键环节。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|